该篇训释的主要是关于天文和与之有关的历法、气象等方面的语词,分为四时、祥、灾、岁阳、岁名、月阳、月名、风雨、星名、祭祀、讲武、旌旂等十二类。其中祭名、讲武和旌旂等“俱非天类,而亦在此者,以皆王者大事。又祭名则天曰燔祭,讲武则类于上帝,旌旂则日月为常,他篇不可摄,故系之《释天》也”(邢昺语)。
穹苍,是苍天的意思。
春季的天称为苍天,夏季的天称为昊(hào)天,秋季的天称为旻(mín)天,冬季的天称为上天。 四时。
春季气清而温阳,称为青阳;夏季气赤而光明,称为朱明;秋季气白而收藏,称为白藏;冬季气黑而青英,称为玄英。四季的气候调和、温润明照称为玉烛。
春季万物萌发生长,称为发生;夏季万物增长充盈,称为长嬴;秋季万物收获成熟,称为收成;冬季万物安息宁静,称为安宁。四季祥和通畅称为通正,这就叫做景风(即祥和之风)。
甘雨按时降临,万物因而嘉美,这就称为醴泉。 祥。
粮食歉收称为饥,蔬菜歉收称为馑,果树歉收称为荒。连年歉收称为荐。 灾。
太岁星在甲称为阏逢(yān páng),在乙称为旃蒙,在丙称为柔兆,在丁称为强圉(yǔ),在戊称为著(chú)雍,在己称为屠维,在庚称为上章,在辛称为重光,在壬称为玄黓(yì),在癸称为昭阳。 岁阳。
太岁星在寅称为摄提格,在卯称为单阏(chán yān),在辰称为执徐,在巳称为大荒落,在午称为敦牂(zāng),在未称为协洽,在申称为涒(tūn)滩,在酉称为作噩,在戌称为阉茂,在亥称为大渊献,在子称为困敦,在丑称为赤奋若。
载,就是岁的意思。夏代称为岁,商代称为祀,周代称为年,唐虞时代称为载。 岁名。
月亮在甲称为毕,在乙称为橘,在丙称为修,在丁称为圉(yǔ),在戊称为厉,在己称为则,在庚称为窒,在辛称为塞,在壬称为终,在癸称为极。 月阳。
正月称为陬(zōu),二月称为如,三月称为寎(bǐng),四月称为余,五月称为皋,六月称为且(jū),七月称为相(xiàng),八月称为壮,九月称为玄,十月称为阳,十一月称为辜,十二月称为涂。 月名。
南风称为凯风,东风称为谷风,北风称为凉风,西风称为泰风。
从上而下的暴风称为颓(tuí)。盘旋而上的暴风称为猋。风因火而猛,火因风而烈称为庉。旋风称为飘。
晴天刮大风称为暴。大风吹起、散扬尘土称为霾。天阴刮风称为曀。
天上的空气降落,而大地不去接应称为雺(wù)。地上的空气升发,而上天不去接应称为雾。雾称为晦。
称为雩。
云气遮盖了太阳光即称为蔽云。
劈雷称为霆(霓一词为衍文)。
下小雪粒称为霄(雪一词为衍文)。
暴雨称为涷。小雨称为霡霂。久雨称为淫。淫雨称为霖。雨停称为霁。 风雨。
寿星次,有角、亢二宿。天宇的根柢就是氐宿。
天驷,就是房宿。大辰次,有房、心、尾三宿。大火次又称大辰次。
析木次,箕、斗二宿之间,就是银河。
星纪次,有斗、牛二宿。
玄枵次,有虚宿;颛顼之虚就是虚宿;北陆宿也是虚宿。
室宿称为定宿。娵觜次,有营室、东壁二宿。
降娄次,有奎、娄二宿。
大梁次,有昴宿;西陆宿,就是昴宿。
浊宿又称毕宿。
咮宿称为柳宿。柳宿,在鹑火次之中。
北极星称为北辰星。
何鼓(即河鼓)星称为牵牛星。
金星称为启明星。
彗星又称为欃(chán)枪星。
流星称为彴(báo)约星。 星名。
春季的祭祀称为祠,夏季的祭祀称为礿(yào),秋季的祭祀称为尝,冬季的祭祀称为烝。
焚烧祭品以祭天称为燔柴,深埋祭品以祭地称为瘗薶,将祭品放置或悬挂在山上以祭山称为庪县,将祭品沉入水中以祭河川称为浮沉,布散祭品于地以祭星称为布,割裂牺牲肢体以祭风称为磔。
“是 是祃”,指的是行兵打仗时祭祀天神。
“既伯既祷”,指的是田猎时祭马神。
禘(盛大的祭祀)一词,是大祭的意思。
绎,指的是正祭后的第二天接着进行的祭祀。周代称为绎,商代称为肜(róng),夏代称为复胙(zuò)。 祭名。
春季田猎称为蒐(sōu),夏季田猎称为苗,秋季田猎称为狝(xiǎn),冬季田猎称为狩(shòu)。
夜间田猎称为獠。用火焚烧草木以田猎称为狩。
“乃立冢土,戎丑攸行”(修建大社,民众前往祭祀),举行军事行动,动员广大民众时,一定要先到社庙祭祀,然后再出发征战,这就称为宜。
“振旅阗阗”,出兵征战时,年轻卑贱者列在前面,为的是崇尚威武;入内练兵时,则年老、尊贵者列在前面,为的是恢复尊卑有序的正常仪礼。 讲武。
龙旗,用白色的丝帛缠裹旗杆,用浅赤色的丝绸做旗的正幅,旗面上画着头朝上的白龙,有九条白色熟绢做成旗上的飘带,用又宽又薄的丝带来镶边,再以红线扎起来。
黑色丝绸整幅长八尺的旗子称为旐。旐末所镶的形如燕尾的帛制垂旒称为旆。
竿头缀有旄牛尾的旗子称为旌。
竿头挂有铃铛的旗子称为旂(qí)。
绘有疾飞的鸟隼图像的旗子称为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