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大岁在甲曰阏逢〔1〕,在乙曰旃蒙,在丙曰柔兆,在丁曰强圉,在戊曰著雍,在己曰屠维,在庚曰上章,在辛曰重光,在壬曰玄黓,在癸曰昭阳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大(tài)岁:又称“太阴”或“岁阴”。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,与岁星(木星)相应。古代认为岁星十二年(实为11.86年)绕天一周,因将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,以岁星行经的一个星空区域,作为该岁的岁名。但岁星右行,与十二辰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的顺序相反,而设想出来的太岁则不同。太岁始于寅,后于岁一辰而左行,与十二辰寅、卯、辰、巳……的方向顺序一致,故以太岁每年所在的部分来纪年。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,在卯叫单阏等。以图表之,则如次(该图取自郭沫若《甲骨文研究·释干支》):后又以阏逢、旃蒙等十个名称,叫“岁阳”,依次与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,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,即“六十干支”。
【翻译】
太岁星在甲称为阏逢(yān páng),在乙称为旃蒙,在丙称为柔兆,在丁称为强圉(yǔ),在戊称为著(chú)雍,在己称为屠维,在庚称为上章,在辛称为重光,在壬称为玄黓(yì),在癸称为昭阳。
岁阳。
【按语】
古代以干支纪年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干叫“岁阳”;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支叫“岁阴”。但习惯上只重视岁阴纪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