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释山》解释古代的山名,先举五座大山,再释山的多种形体的不同专名,终以五岳殿后。
黄河以南有华山,黄河以西有岳山(吴岳),黄河以东有泰山,黄河以北有恒山,长江以南有衡山。
山三重的称为陟(zhì);两重的称为英;一重的称为坯(pī)。
大而高的山称为崧。小而高的山称为岑。尖而高的山称为峤。
低而大的山称为扈。
众多的小山称为岿(kuī)。
小山高过大山的称为峘。
相互连接的山称为峄(yì)。单独的山称为蜀。
山顶平正的山称为章。
山四周比中间高的称为隆。
山脊称为冈。山顶旁坡处的青葱山气叫翠微。
山顶称为冢。山峰高峻称为厜 。
像土坛那样四方而高的山称为密;像堤防似的狭长而平的山称为盛。
形状狭长的山称为堕。
山峰重叠称为隒(yǎn)。
山左右两边有岸的称为厒。
大山围绕小山的山形称为霍。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称为鲜。
山脉中断的地方称为陉(xíng)。
山多小石头称为磝(áo)。山多大石块称为 (què)。
山上有草木称为岵,山上没有草木称为屺。一说:山上没有草木称为岵,山上有草木称为屺。
山上有水流称为埒(liè)。夏季有水而冬季无水的山称为泶(xué)。
山间不与外界沟通的沟渠也叫做谿(溪)。
土山上有石头称为崔嵬,石山上有土称为砠(jū)。
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称为涧。夹在两座丘陵之间的水沟称为澞(yú)。
山上有洞穴称为岫(xiù)。
山的西面以夕阳来指称,山的东面以朝阳来指称。
泰山称东岳,华山称西岳,衡山(一名霍山)称南岳,恒山称北岳,嵩山称中岳。
梁山是晋国望祭的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