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尔雅》三卷二十篇。原有《序篇》,唐宋间佚,今本存十九篇。对十九篇的编次和分类,体现了《尔雅》这部综合性辞书的水平。《尔雅》十九篇按内容分为两大部分:《释诂》、《释言》、《释训》三篇为普通语词(一般语词)部分,对古代的普通词语作语文上的解释;《释亲》、《释宫》、《释器》、《释乐》、《释天》、《释地》、《释丘》、《释山》、《释水》、《释草》、《释木》、《释虫》、《释鱼》、《释鸟》、《释兽》、《释畜》十六篇为百科名词部分,对古代的专科词目作通俗的解说。百科名词含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两方面。自然万物名词又可分为天文、地理、植物、动物等类;社会生活名词则可分为人的家族关系和人的日常生活两类。如下表所示:
这样的百科分类,大体上反映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知识结构。当然,每篇的类目,如《释宫》涉及道路、桥梁,《释器》包括衣服、食物,《释天》还附以祭名、讲武、旌旂,自有归类欠当之处,但那是出于古代文化意识的局限。古人以为道路、桥梁,“皆自于宫,故以《释宫》总之也”(邢昺疏)。其实,道路、桥梁与宫室都是土木工程,只是古人尚未形成“土木工程”这个概念。再看衣服、食物,虽与器物一样,为人所用,但毕竟有别,而古人一律归入《释器》,“以本器用之原也”(郝懿行疏),所说殊牵强。至于《释天》附“祭名”、“讲武”、“旌旂”在“四时”、“祥”、“灾”、日月星辰之后,显然是受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影响,如邢昺解释:“祭名、讲武、旌旂俱非天类,而亦于此(指《释天》)者,以皆王者大事。又祭名则天曰燔柴,讲武则类于上帝,旌旂则日月为常,他篇不可摄,故系之《释天》也。”《尔雅》这个文化结构,一直为后世“雅学”著作所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