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樴谓之杙〔1〕,在墙者谓之〔2〕,在地者谓之臬〔3〕,大者谓之栱〔4〕,长者谓之阁〔5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樴(zhí):小木桩。亦泛指桩子。郑疏:“凡木采于山去其枝条以待用者,俗称为木料,古谓之橜,又谓之~,又谓之杙。其状不一,或邪而锐,或大而长。其用至广。”《说文》:“~,弋也。”段注:“弋、杙,古今字。……~谓之杙,可以系牛。” 杙(yì):木桩。
〔2〕(huī):钉在墙上作挂衣物用的木橛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男女不同椸枷,不敢县于夫之~椸。”(县:同“悬”。椸:衣架。)郑注:“~,杙也。”
〔3〕臬(niè):竖立在地上的木柱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:“置以县,眡以景。”郑注:“
,古文~假借字,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~,以县正之,眡之以其景,将以正四方也。”指古代测日影的杆、柱。
〔4〕栱(gǒng):郝疏:“《御览》三百卅七引《埤苍》云:~,大弋也。”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。
〔5〕阁:《说文》:“~,所以止扉也。”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柱。王引之《述闻》:“谓门之既开,其旁有长橛以止之,使不动摇。今时城门既开,插木橛于旁以止之,是其遗法也。或于门旁置断木以止扉,今宫室多有之,谓之门墩。”
【翻译】
木桩子称为杙,钉在墙上的木橛称为,插在地上的木橛称为臬,大木桩称为栱,长木桩称为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