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昌〔1〕、敌〔2〕、彊〔3〕、应〔4〕、丁〔5〕,当也〔6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昌:《说文》:“~,美言也。”故有正当、美善之义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禹拜~言。”孔传:“以皋陶言为当,故拜受而然之。”王念孙曰:“~言者,当理之言,故曰:‘~,当也。’”(见王引之《述闻》)
〔2〕敌:相当,同等。《广雅》:“~,匹也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四国之兵敌。”高诱注:“~,强弱等也。”
〔3〕彊:相当。郭注:“~者,好与物相当值。”
〔4〕应:《说文》:“~,当也。”应当,承受。《诗·周颂·赉》:“文王既勤止,我~受之。”毛传:“~,当。”孔疏:“我当受而有之。”
〔5〕丁:当,遭逢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宁~我躬。”毛传:“~,当也。”朱熹《集传》:“何以当我之身而有是灾也。或曰:……宁使灾害当我身也。”
〔6〕当:(一)dāng《说文》:“~,田相值也。”引申为相当、承当。《吕氏春秋·孟夏纪》:“行爵出禄,必~其位。”(二)适合、恰当、顺当。读dàng。《正字通》:“事理合宜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~,民有德而五谷昌。”
【按语】
该条训释词“当”有二义:“昌”为当理之当;“敌”、“彊”、“应”、“丁”为相当之当(详见王引之《述闻》)。
【翻译】
昌(正当)一词,有适合、恰当的意思;敌(相当、同等)、彊(相当)、应(承当)、丁(遭逢)等词,有相当、承当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