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禋〔1〕、祀、祠〔2〕、蒸〔3〕、尝〔4〕、禴〔5〕,祭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禋(yīn):烟祭。升烟以祭天。泛指虔诚之祭祀。《说文》:“~,洁祀也。一曰精意以享为~。”《诗·周颂·维清》:“肇~,迄用有成。”毛传:“~,祀也。”
〔2〕祠:《说文》:.“春祭曰~。品物少,多文词也。仲春之月,~不用牺牲,用圭璧及皮币。”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禴~蒸尝,于公先王。”毛传:“春曰~,夏曰禴,秋曰尝,冬曰蒸。公,事也。”泛指祭祀。《书·伊训》:“伊尹~于先王。”《释文》:“~,祭也。”
〔3〕蒸:也作“烝”。冬祭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夏父弗忌为宗,~,将跻僖公。”韦昭注:“凡祭祀,秋曰尝,冬曰~。此八月而言~,用~礼也。凡四时之祭,~为备。”
〔4〕尝:秋祭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始杀而~,闭蛰而烝。”
〔5〕禴(yuè):同“礿(yuè)”。夏祭。《公羊传·桓公八年》:“夏曰礿。”何休注:“麦始熟可汋,故曰礿。”
【翻译】
禋(烟祭)、祀(永久祭祀)、祠(春祭)、蒸(冬祭)、尝(秋祭)、禴(夏祭)等词,都有祭祀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