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忥〔1〕、谥〔2〕、溢〔3〕、蛰〔4〕、慎〔5〕、貉〔6〕、谧〔7〕、〔8〕、
〔9〕、密〔10〕、宁,静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忥(xì):通“塈(xì)”,休息。《广雅·释诂二》:“~,息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《尔雅》:‘~,静也。’静即休息之意。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‘伊余来塈。’《大雅·假乐》篇‘民之攸塈’,毛传并云:‘塈,息也。’塈与~通。”
〔2〕谥(shì):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~,假借为谧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~,静也。’盖形之讹。”《说文》:“谧,静语也。”引申为静。
〔3〕溢:通“侐”。《说文》:“侐,静也。”《诗·周颂·维天之命》“假以~我”,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引作“何以恤我”。段注:“~者,恤之字误;”恤者,“侐之假借。”一说:通“谧”。《周颂》“假以~我”,《说文》“”字下引作“
以谧我”。段注以“谧”为本义,“~”为假借。黄侃《音训》指出:“谥、~、谧同字并见,皆当作侐,静也。”
〔4〕蛰(zhé):动物冬眠,潜伏起来不食不动。《说文》:“~,藏也。”段注:“凡虫之伏为~。”《易·系辞下》:“龙蛇之~,以存身也。”虞翻注:“~,潜藏也。”郝疏云:“潜藏与安静义近。”一说:~(蟄)为艺(藝)之字误。周校:“原本《玉篇》云部‘艺’下引‘《尔雅》:艺,静也。’刘师培《左盦集·尔雅误字考》谓‘~’即‘艺’字之讹。”按《广韵·祭韵》“艺”字有“静也”的义项。
〔5〕慎:谨慎。《说文》:“~,谨敢。”引申为安静之义。黄侃《音训》:“《易·系辞传》:‘是以(君子)~密不出也。’是~、密同义。密训静,~亦训静。”
〔6〕貉:同“貊(mò)”。安静。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貊其德音。”毛传:“貊,静也。”
〔7〕谧(mì):安宁,寂静。《说文》:“~,静语也。一曰无声也。”《广韵》:“~,安也。”蔡邕《陈太丘碑文序》:“政以礼成,化行有~。”
〔8〕(yǐ):郝疏:“《说文》:‘~,谨庄貌。’谨庄与静义近,谨又慎字之训,故《玉篇》云:‘~,静也。’”
〔9〕(wěi):《说文》:“~,头闲习也。”引申为安静、安详之义。郝疏:“闲习与静义亦相成。”周伯琦《天马行应制作》:“耸身直欲凌云霄,盘辟丹墀却闲~。”
〔10〕密:静默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~,默也。”《书·舜典》:“三载,四海遏~八音。”孔传:“~,静也。”
【翻译】
忥(休息)、谥(静)、溢(静)、蛰(潜藏)、慎(谨慎)、貉(安静)、谧(寂静)、(谨庄)、
(安静)、密(静默)、宁(安宁)等词,都有安静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