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典〔1〕、彝〔2〕、法、则、刑〔3〕、范〔4〕、矩〔5〕、庸〔6〕、恒〔7〕、律、戛〔8〕、职〔9〕、秩〔10〕,常也〔11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典:经籍。《说文》:“~,五帝之书也。”引申为常道,准则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慎徽五~,五~克从。”孔传:“徽,美也。五~,五常之教: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”
〔2〕彝(yí):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。后引申为常规之义。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民之秉~,好是懿德。”毛传:“~,常。”
〔3〕刑:通“型”。铸造器物的模具。引申为法则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~仁讲让。”郑注:“~犹则也。”孔疏:“~则也。民有仁者,用礼赏之以为则也。”
〔4〕范:模型。引申为典范,法则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~围天地之化而不过。”孔疏:“~谓模范。”
〔5〕矩: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。《正字通·矢部》:“~,为方之器。”引申为法度,准则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大匠诲人必以规~。”赵岐注:“规,所以为圆也;~,所以为方也。”
〔6〕庸:经常,平常。《易·乾》:“~言之信,~行之谨。”孔疏:“~,常也。从始至末常言之,信实常行之。”
〔7〕恒:长久,固定不变。《说文》:“~,常也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~产而有~心者,惟士为能。”
〔8〕戛(jiá):常礼,常法。邢疏:“谓常礼法也。”《书·康诰》:“不率大~,矧惟外庶子训人。”孔传:“~,常也。”孔疏:“~犹楷也,言为楷模之常,故~为常也。”
〔9〕职:正常。《诗·唐风·蟋蟀》:“无已大康,~思其居。”俞樾《群经平议》:“(毛传)训~为主,于义未安。……~当训为常,犹曰‘常思其居’耳。”
〔10〕秩:常规。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是日既醉,不知其~。”毛传:“~,常也。”孔疏:“不自知其常礼,言其昏乱,礼无次也。”
〔11〕常:常规,常法,规律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初率其辞,而揆其方,既有典~。”引申为长久的,固定不变的。《玉篇》:“~,恒也。”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~。”杨倞注:“天自有~行之道也。”
【翻译】
典(常道)、彝(常规)、法(法则)、则(准则)、刑(法度)、范(典范)、矩(准则)、庸(经常)、恒(长久)、律(法律)、戛(常礼法)、职(正常)、秩(常规)等词,都有恒久不变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