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仪〔1〕、若〔2〕、祥〔3〕、淑〔4〕、鲜〔5〕、省〔6〕、臧〔7〕、嘉、令〔8〕、类〔9〕、〔10〕、彀〔11〕、攻〔12〕、谷〔13〕、介〔14〕、徽〔15〕、善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仪:法度,准则。《说文》:“~,度也。”引申为适宜,再引申为善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尧能单均刑法以~民。”韦昭注:“~,善也。”
〔2〕若:顺从,和善。郝疏:“~者,《释言》云:‘顺也。’顺理为善。……《汉书·礼乐志》云‘神~宥之’。《韦玄成传》‘钦~稽古’,集注并云:‘~,善也。’”
〔3〕祥:吉利,幸福。《说文》:“~,福也。从示,羊声。一云善。”可知~兼福、善二义。《书·伊训》:“作善,降之百~。”孔传:“~,善也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德、刑、详、义、礼、信,战之器也。”孔疏:“详者~也。古字同耳。……李巡曰:‘~,福之善也。’”
〔4〕淑:《说文》:“~,清湛也。”引申为善良、美好。《诗·曹风·鸤鸠》:“~人君子,其仪一兮。”郑笺:“~,善。”
〔5〕鲜:新鲜,明丽。引申为善、美好。《方言》卷十:“~,好也,南楚之外通语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北山》:“嘉我未老,~我方将。”郑笺:“嘉、~,皆善也。”
〔6〕省(xǐnɡ):察看、察视。《说文》:“~,视也。”引申为使……善。郝疏:“~者,察之善也。明察审视,故又训善。”《礼记·大传》:“大夫士有大事,~于其君。”郑注:“~,善也。”
〔7〕臧(zānɡ):和善,好。《说文》:“善也。”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释臧》:“战败者被获为奴,不得横恣,故~引申有善义。”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谋~不从,不~覆用。”郑笺:“~,善也。谋之善者不从,其不善者反用之。”
〔8〕令:发出命令。《说文》:“~,发号也。”引申为美好、善。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:“如圭如璋,~闻~望。”郑笺:“~,善也。”
〔9〕类: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~者,肖也。故又转为善。”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其德克明,克明克~。”郑笺:“~,善也,勤施无私曰~。”
〔10〕(chēn):良善。《广雅》:“~,止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~之言禁也。《说文》:‘~,止也。’止有安善之意。故字之训为止者,亦训为善。卷一云:‘休、戾,善也。’此云:‘~,止也。’《尔雅》云:‘~、徽,善也。’‘徽、戾,止也。’‘休,戾也。’皆其证矣。”一说‘~通‘
(chēn)’,《玉篇》:‘
,善言也。’古无
字,故借
为之。”(王引之《述闻》)
〔11〕彀(ɡòu):《说文》:“~,张弩也。”后指善射。郝疏:“~者,张弓之善也。射必至于~,犹学必至于善。故~有善义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~者十万人,悉勒习战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~谓能射也。”
〔12〕攻:通“工”。工巧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~,假借为工。”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:“败韩、魏、杀武……皆白起,是~用兵。”
〔13〕谷(穀):《说文》:“续也,百谷之总名。”谷物可养人,故引申为善、美好。《管子·禁藏》:“气情不营,则耳目~,衣食足。”尹知章注:“~,善也。”
〔14〕介:通“价”。善良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~,假借为价。”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~人惟藩。”颜师古注:“~,善也。……以善人为之藩篱。”
〔15〕徽:美好。《玉篇·系部》:“~,美也,善也。”《书·舜典》:“慎~五典,五典克从。”孔传:“~,美也。”
【按语】
该条有“二义同条”现象。条中“彀、攻”皆为善长之义,释为“美好”失之牵强,实际上以“善”释之,用的也正是“善”的“善长、善于”这一义项。此处将两组被训释词混合成一组。
【翻译】
仪(适宜)、若(和善)、祥(吉利)、淑(美好)、鲜(新鲜)、省(审察之善)、臧(和善)、嘉(美好)、令(美好)、类(美好)、(良善)、彀(善长)、攻(善于)、谷(美好)、介(善良)、徽(美好)等词,都有美好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