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林〔1〕、烝〔2〕、天〔3〕、帝〔4〕、皇〔5〕、王、后〔6〕、辟〔7〕、公、侯,君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林:君主。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百礼既至,有壬有~。”毛传:“~,君也。”孔疏:“既至,外来之辞,则君为诸侯之君。”
〔2〕烝:国君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~哉。”毛传:“~,君也。”
〔3〕天:人的头顶。《说文》:“~,颠也。至高无上,从一、大。”指称至高无上的君王。《诗·大雅·荡》:“~降滔德,女兴是力。”毛传:“~,君。”
〔4〕帝:君王的称号。《说文》:“~,王天下之号也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今之王,古之帝也。”古又以~指称天神。《字汇·巾部》:“~,上帝,天之神也。”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陟降,在~左右。”集传:“~,上帝也。”
〔5〕皇:《说文》:“~,大君也。”《诗·周颂·桓》:“於昭于天,~以间之。”郑笺:“~,君也。”
〔6〕后:《说文》:“~,继体君也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昔三~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。”王逸注:“~,君也,谓禹、汤、文王也。”
〔7〕辟(bì):君王。《书·洪范》:“惟~作福,惟~作威,惟~玉食。”孔传:“言惟君得专威福,为美食。”
【按语】
该条训释词“君”为多义词。王引之《述闻》曰:“君字有二义:一为君上之君,天、帝、皇、王、后、辟、公、侯是也;一为群聚之群,林、烝是也。古者君与群同声,故《韩诗外传》曰:君者群也。”但亦有不同意见,如柳诒徵《中国文化史》即谓:“君主相传号为林蒸。《尔雅》:‘林、蒸,君也。’盖古之部落,其酋长多深居山林,故后世译古代林蒸之名,即君主之义。”按,古书“君”又通“群”,“林”、“烝”(蒸)亦有群聚众多之义。《说文》:“平土有丛木曰林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林,众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《周语》:‘林钟,和展百事,俾莫不任肃纯恪也。’韦昭注:‘林,众也,言万物众盛也。’《白虎通义》云:‘六月谓之林钟何?林者,众也,万物成熟,种类众多也。’”对“烝”之义,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。”毛传:“烝,众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引作“蒸”。可见王引之所说,是有文献根据的。黄侃《尔雅略说》指出,王引之《述闻》:“其最精者,谓二义不嫌同条:如林烝为群聚之群,天帝为君上之君。”
【翻译】
林(君)、烝(国君)、天(至高无上之统治者)、帝(皇帝)、皇(冠冕之王)、王(统治者)、后(后继之君)、辟(君王)、公(春秋时诸侯)、侯(君主)等词,都有君主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