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尔雅》的研究始于汉魏。汉文帝时置《尔雅》博士,开了研究《尔雅》的风气。清胡元玉以为“《尔雅》之学显于隆汉孝文时置《尔雅》博士”(《雅学考》),所论颇有见地。武帝时,犍为文学(一说字舍人)最早给深奥的《尔雅》作注,刘歆、樊光、李巡及三国魏孙炎继之,为《尔雅》注释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《尔雅》的研究自晋至唐宋间显示实绩。晋郭璞通过长期的钻研,率先推出《尔雅注》、《尔雅音》、《尔雅图》、《尔雅图赞》等《尔雅》研究系列专著。其中《尔雅注》最著名,是一部悬诸日月不刊之书。郭璞以降,研究《尔雅》有特色的著作,有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中的《尔雅音义》,有北宋邢昺奉诏作的《尔雅疏》,有南宋郑樵的《尔雅注》。《十三经注疏》中的《尔雅注疏》即采用郭璞注和邢昺疏。
《尔雅》的研究蜕变于元明。元明两代学人的旨趣不在语言文字,没有出过一部像样的《尔雅》新注,虽有雅学类著作,以明方以智《通雅》最出名,但《通雅》研究范围已轶出《尔雅》之外。
《尔雅》的研究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。清人分别从校勘、辑佚、补正、音训、疏证、考释、释例等侧面,对《尔雅》作深入研究,其中尤以邵晋涵的《尔雅正义》和郝懿行的《尔雅义疏》最为杰出。邵氏《正义》成于乾隆五十年(1785),为清代《十三经》新疏中最早完成的一部。郝氏《义疏》成于道光五年(1825),在邵疏的基础上后出转精。有人以郝疏与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、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并列,不过郝疏用声转训释字义也有失误之处,可参看罗振玉编的王念孙《尔雅郝注刊误》。
从汉代以来,研究《尔雅》的学问,称为“雅学”。清胡元玉《雅学考》及今人周祖谟《续雅学考拟目》,记述了自西汉至清末有关《尔雅》研究的著作,可资参考。
当代,徐朝华的《尔雅今注》,开了用语体文为《尔雅》作注的新风,给《尔雅》的研究带来了生机。在振兴中华的今天,《尔雅》的研究日趋兴盛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《尔雅》原是开启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,人们日益重视《尔雅》的研究,正出于阐释古代经籍、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