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觳〔1〕、悉、卒〔2〕、泯〔3〕、忽〔4〕、灭、罄〔5〕、空、毕、罊〔6〕、歼、拔〔7〕、殄〔8〕,尽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觳(què):郭注:“~,忽然尽貌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虽监门之养,不~于此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~,谓尽也。”
〔2〕卒:尽,都。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降此蟊贼,稼穑~痒。”郑笺:“~,尽。”
〔3〕泯(mǐn):消灭,消失。郝疏:“~者,与没同义。没为沈,没亦为灭没,皆尽之意。故《诗》正义引李巡云:‘~,没之尽也。’”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靡国不~。”毛传:“~,灭也。”郑笺:“无国而不见残灭也。”
〔4〕忽:《说文》:“~忘也。”引申为绝灭。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伐是肆,是绝是~。”毛传:“~,灭也。”郝疏:“按一蚕所吐为~,十~为丝。丝毫微杪,易于灭尽,故又为尽也。”
〔5〕罄(qìnɡ):《说文》:“~,器中空也。”引申为用尽。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》云:“器中空则物尽,故~有尽义,引申为凡空之称。”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~无不宜。”毛传:“~,尽也。”
〔6〕罊(qì):《说文》:“~,器中尽也。”郭注:“今江东呼厌极为~。”《释文》:“~,本或作。”《广雅》:“
,极也。”王念孙曰:“谓困极也,极亦尽也。《广韵》:~又楷革印,字或作击(擊)。《淮南子·人间篇》:‘秦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长城,西属流沙,北击辽水。’击与~同。谓筑长城西连流沙,北尽辽水也。”(王引之《述闻》)
〔7〕拔:郝疏:“陈根悉拔,故为尽。”
〔8〕殄(tiǎn):灭绝。《说文》:“~,尽也。”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败国~民。”杜预注:“~,尽也。”
【翻译】
觳(忽然尽)、悉(尽)、卒(尽)、泯(灭没)、忽(绝灭)、灭(灭绝)、罄(用尽)、空(虚,中无所有)、毕(尽)、罊(器中尽)、歼(全部消灭)、拔(拔尽)、殄(灭绝)等词,都有尽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