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杗廇〔1〕谓之梁,其上楹谓之棁〔2〕。谓之槉〔3〕。栭谓之楶〔4〕。栋谓之桴〔5〕。桷谓之榱〔6〕。桷直而遂谓之阅〔7〕,直不受檐谓之交〔8〕。檐谓之樀〔9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杗廇(máng liù):郭注:“屋大梁也。”《说文》:“杗,栋也。”承培元《说文引经证例》:“屋制,东西架者曰栋,南北架者曰梁。杗,梁也,而许君曰栋,浑言之,梁栋不分也。《尔雅》则析言之曰梁。”
〔2〕棁(zhuō):梁上的短柱。郭注:“侏儒柱也。”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山节藻~。”邢昺疏:“藻~者,谓画梁上短柱为藻文也。”
〔3〕(biàn):柱上的方木。《玉篇》:“
,门柱上欂栌也。亦作~。”又名槉(jí),《玉篇》云:“
也。”又名
(tà),郝疏:“
亦沓也。柱头交处横小方木,令上下合,故谓之沓,作
,亦或体也。”
〔4〕栭(ér):柱顶上支承屋梁的方木。郝疏:“《礼器》及《明堂位》正义引李巡云:‘~谓欂栌也。一名楶(jié)。皆谓斗栱也。’然则楶与槉本一物而两名。楶言其标,则槉言其本。谓之斗栱者,言方木似斗形而拱承屋栋。”
〔5〕桴(fú):房屋的二梁。亦泛指房栋。《说文》:“~,栋名。”段注:“~,眉(楣)栋也。”《文选·班固〈西都赋〉》:“荷栋~而高骧。”
〔6〕桷(jué):方形的椽子。《说文》:“~,榱也,椽方曰~。”《释文》引《字林》云:“周人名椽曰榱,齐鲁名榱曰~。”按:榱(cuī):即椽,放在檩上支持屋面与瓦片的木条。
〔7〕阅:长直达于檐的桷。郝疏:“椽之长而直达于檐者名~。”
〔8〕交:屋椽短者称~。郝疏:“其(指椽)短而不直达于檐者名~。~,接也,言接于栋上也。”
〔9〕樀(dí):屋檐。邢疏:“屋檐一名~,一名屋梠,又名宇,皆屋之四垂也。”
【翻译】
屋上的大梁称为梁,梁上的短柱称为棁。门柱上的方木称为槉。柱顶上支撑屋梁的方木称为楶。栋梁称为桴。方形的椽子称为榱。长一直达到屋檐的方椽子称为阅,短直而不能达到屋檐的方椽子称为交。屋檐称为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