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枣:壶枣〔1〕,边要枣〔2〕。〔3〕,白枣。
〔4〕,酸枣。杨彻〔5〕,齐枣。遵〔6〕,羊枣。洗〔7〕,大枣。煮〔8〕,填枣。蹶泄〔9〕,苦枣。晳〔10〕,无实枣。还味,棯枣〔11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壶枣:枣子形似上小下大的葫芦。郭注:“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。壶犹瓠也。”
〔2〕边要(腰)枣:枣子两边大中间细,形似辘轳。郭注:“子细腰,今谓之鹿卢(辘轳)枣。”邢疏:“边大而腰细者名~~~。”
〔3〕(jī):白枣。郝疏:“白枣者,凡枣熟时赤,此独白熟为异。《初学记》引《广志》云:‘大白枣名曰蹙咨,小核多肌。’按,蹙咨之合声为~。”
〔4〕(èr):酸枣。邢疏:“实小而味酢者名~枣。”
〔5〕杨彻:齐地所产的枣子。郝疏:“《玉篇》:‘彻,枣也。’翟氏《补郭》云:‘齐地所产之枣,其方俗谓之~~。’”
〔6〕遵:羊枣。郭注:“实小而圆,紫黑色,今俗呼之为羊矢枣。”郝疏:“羊枣者,小而圆,其味善,故曰羊。羊,善也。”《说文》“梬(yǐnɡ)”字段注:“梬即《释木》之~,羊枣也。”
〔7〕洗:阮校作“(xiǎn)”。大枣。邢疏:“~,最大之枣名也。郭云: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,子如鸡卵。”
〔8〕煮:指煮枣。郝疏:“‘~,填枣’者,须煮熟又镇压之,榨取其油。‘镇’与‘填’古字通也。”
〔9〕蹶泄:苦枣。邢疏:“~~者,味苦之枣名也。”
〔10〕晳(xī):阮校作“皙(xī)”。枣的一种。郭注:“不著子者。”郝疏:“晳者,无实枣名。《晏子春秋》所谓‘东海有枣,华而不实’者也。今乐陵枣无核,非此。”
〔11〕还(xuán)味,棯(rěn)枣:还味,味道不好。郭注:“还味,短味。”邢疏:“还味者,短味也,名棯枣。”棯,阮校作“稔(rěn)”,云:“稔,熟也。枣过熟者味短也,故名‘还味’。”
【翻译】
枣里有上小下大如葫芦的壶枣,有两边大、中间细的边要枣。是白枣,
即酸枣。杨彻,是齐地所产枣子的俗称。遵(梬)是上好的羊枣。
是大如鸡卵的枣子。煮枣又名填枣(镇枣)。蹶泄,指称苦枣。皙是无实枣的名称。吃起来乏味的称稔枣。